
银川市人民检察院
YIN CHUAN SHI REN MIN JIAN CHA YUAN
声音开关
语速
放大
缩小
鼠标样式
大字幕
重置
退出服务
银川市人民检察院
YIN CHUAN SHI REN MIN JIAN CHA YUAN
2025年5月8日
银川市人民检察院
YIN CHUAN SHI REN MIN JIAN CHA YUAN
最高检工作报告的N个“第一次”
——2019年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故事和文本揭秘
徐盈雁
正文,1.08万字,不到20页;4个附件,共31页——这就是张军检察长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作的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
“报告年年写,今年大不同。”3月12日,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小组有关负责同志向记者介绍了报告起草始末,揭秘其中的多个“第一次”。
征求意见出现多个“第一次”
请快递小哥、信访申诉人等给最高检工作报告提意见
干了十年快递员的曹中希,因为收发快递,以前经常从最高检大门口经过。今年2月26日,他突然接到了最高检的邀请,不仅要请他走进最高检看看,还要请他就最高检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当面给张军检察长提提意见。
座谈会上,曹中希很认真地对张军检察长提出,快递员群体安心工作、安居乐业,需要法律的保护。3月12日,正式亮相的最高检工作报告回应了曹中希的心声——检察机关高度重视特殊群体权益保障。
今年春节前后,最高检连续召开五场座谈会,紧锣密鼓征求意见,邀请82人为最高检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问诊把脉:1月26日和2月16日,接连举行两场特约监督员座谈会;2月21日,举行全国人大代表和专家学者座谈会;2月26日,举行社会各界代表座谈会;2月28日,举行专家学者座谈会,收集意见建议共计200多条。
“每次开完座谈会,我们对大家在报告上留下的每一个字都认真研究,尽最大努力把人民群众的每一个意见吸收好、反映好。”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有关负责同志说。
除五次征求意见建议座谈会,最高检还就报告起草工作召开了两次党组会、一次检委会,均由党组书记、检察长张军主持。“最高检党组高度重视报告起草工作。张军检察长作为报告起草总负责人,从报告提纲、主要框架、重点内容到具体表述都亲自研究。”这位负责同志说。
在最高检,记者看到了一个“废物再利用”的纸箱,里面整齐码放着一摞用燕尾夹归类的A4纸。“这是张检修改的近30稿报告。”这位负责同志介绍说,最高检各位院领导都至少逐字逐句审改报告3遍。
记者采访了解到,与往年一样,最高检在起草报告中,书面征求了全国人大、全国政协以及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省区市四套班子主要负责同志意见,书面征求意见人数达287人。
“报告征求各方面意见广泛而充分。”这位负责同志表示,今年征求意见,也出现了多个“第一次”——
第一次覆盖国务院所有组成部门,以更好把握经济社会发展深层司法需求,找准检察工作服务大局切入点。
第一次走访八大民主党派中央,当面征求对检察工作的意见建议,自觉接受民主监督。
第一次召开社会各界普通群众代表座谈会,快递小哥、外科护士、信访申诉人、基层干部、网络“大V”、中学老师等纷纷走进最高检,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接受人民检阅。
第一次邀请法律语言学专家把关,力求让报告文字更精准。
第一次尝试更多体现最高检自身工作
最高检工作报告框架打破近10年的传统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看起来有些不一样”,这是因为今年的报告框架打破了近10年的传统。
“确定框架历来是起草报告的一个难点。”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有关负责同志说,这些年来报告的基本框架相对固定,“今年起草时,对报告框架作了很大调整。”
这位负责同志介绍说,今年报告总结部分,有一些新的调整——
从人民群众和代表委员的视角,把服务大局、维护稳定、保障民生并为一部分,并且放在了第一位。
根据检察职能变化情况,将公益诉讼检察单列。“这是一项全新的职能,也是去年检察工作一个突出亮点,社会高度关注。”
在“提升检察监督能力,适应新时代更高更严要求”部分,突出内设机构改革。“这是检察机关把转隶变为转机的一项重大举措,是40年来检察机关最大的变革,而且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也是去年整个党和国家工作中的一件大事,应该更加凸显这个亮点。”
新一年工作安排部分,报告没有再按照以往检察职能分块表述,而是从今年工作总基调出发,主要讲从“稳进、落实、提升”三个大方面做好工作。
除框架结构更加简洁明快外,不少代表都发现,和往年相比,今年的最高检工作报告花了更多的笔墨讲述最高检自身的工作。
“更加突出讲最高检自身的工作,辅之以地方检察工作,这是今年报告的另一个特点。”这位负责同志表示,宪法明确规定最高检领导地方各级检察院和专门检察院的工作,最高检的工作实际上也包含着地方检察机关的工作。过去,地方检察工作在报告中分量很重。有代表也提出过最高检要多报告自己的工作,因为地方两会已经审议了地方检察院的报告。“今年我们积极回应,尝试在报告中更多体现最高检的组织领导工作,即使是地方办的案件,也尽量体现最高检发挥的领导和指导作用。”
此外,今年的报告还呈现出主线鲜明、数据详实等特点。
通读报告,“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线贯穿始终。报告中出现“人民”50余次,6次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充满了人民检察院对人民的感情、责任,充分体现了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体现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和贯彻。”这位负责同志说。
通读报告,共有185个数据,同比增加38%,为历年最多。值得一提的是,过去报告中极少出现数据下降比例,今年有11处。“不仅体现了最高检实事求是的作风,更是一种制度自信、检察自信、中国法治自信。”
多个“第一次”讲述检察工作新发展
最高检发出建院以来第一号检察建议
采访中,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有关负责同志特别提示说,报告中有多项具体检察工作,是第一次出现——
最高检带头,省级检察院检察长全部列席法院审判委员会会议,这在检察工作历史上尚属首次。“这既是推动把‘两院’组织法的规定落实到位,也是对人民法院的尊重,更是对检察业务建设的更高要求,目的是督促各级检察长更加重视业务、更加重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高。”
最高检带头,全国四级检察院1796位“一把手”兼任中小学法治副校长,这在历史上也是首次。“这就是实实在在地践行‘法治教育从娃娃抓起’。”
最高检向教育部发出最高检建院以来“第一号检察建议”,促进治理校园性侵,各省级检察院同步落实,这在历史上是首次。“就是要把检察建议做成刚性,也体现出检察机关推进未成年人司法保护的责任和担当。”
历史上首次对监狱进行巡回检察。“过去派驻监狱检察人员相对固定,时间长了容易出现‘见怪不怪’的情况。实行巡回检察后,发现问题的能力显著提升。这不仅仅是工作方式的创新,更是对宪法法律赋予的法律监督职能的务实履行。”
监检衔接顺畅、制约务实,这也是第一次向全国人大报告。“这是贯彻落实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的体现。”
首次实现公益诉讼办案全覆盖。“因为有了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的修改,有了公共利益代表的赋权,公益诉讼全面推开第一年就立案11.3万件,这在最开始是难以想象、不敢想象的。”
“这些第一次,反映的是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检察机关面对新时代新使命新形势,积极适应、主动跟进取得的突出成效。”这位负责同志坦言,有多少第一次,背后就有多少助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艰辛与努力。
第一次不仅讲做什么还要讲为什么
理念变革取得系统内外共识
过去,最高检工作报告都是侧重讲做了什么工作、做得效果如何。今年,在此基础上,报告还着重讲了为什么这么做。“报告体现了新一届最高检党组提出的一系列新的检察工作理念。”最高检工作报告起草组有关负责同志说。
采访中,这位负责同志解释了为什么要在报告中写入这些理念:“在讲工作之外,如果最高司法机关的工作报告能有一些思想性,或者有的观点能引起社会大众的思考和共鸣,应该是更高的追求。”
2018年以来,最高检党组坚持以理念变革引领检察工作创新发展,许多理念在检察系统内外取得共识。
比如“双赢多赢共赢”理念。监督不是零和博弈,监督与被监督责任是共同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赢则共赢、败则同损。
比如“精准监督”理念。民事抗诉力求精准,重视选择在司法理念、政策导向、法律适用等方面有创新、引领价值的典型案件,通过抗诉发挥对类案的指导作用,不搞“大水漫灌”。
比如“智慧借助”理念。组建办案咨询专家委员会,与相关行政机关互派干部挂职交流等,充分发挥好“外脑”的作用。
“报告既是检察机关向人民群众交上的过去一年工作的‘答卷’,也是新一年检察工作的‘军令状’。检察机关将更加自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在全面依法治国新征程中展现新作为、作出新贡献。”这位负责同志说。
来源:检察日报